大文化产业周报 2023年6月第2期
发布时间:2023-06-13 18:00:00

第十九届文博会特刊


2023年6月第2期


本期导读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近期,文化行业迎来盛会。6月7日,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和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开幕。在致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本届文博会上,一件件文艺精品、一场场文化盛宴背后,是新时代我国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兴盛,是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迸发,是中华文化正在自信自强中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本届文博会有10余万种文化创意产业展品、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进行现场展示与交易,各地文旅组团“乘风出海”,全面展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文博会上,超3500家政府组团、文化机构和企业亮相,来自108个国家和地区、2万名海外专业观众应邀参会采购。徜徉其中,传承与创新并举,文化与科技齐飞,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夺目光彩。


主聚焦·亮点荐读

1、习近平致信祝贺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开幕强调,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6月7日下午,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深圳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代表党中央表示热烈祝贺。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我们党致力于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主论坛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宣读了习近平的贺信并发表主旨演讲。他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体现了坚定的文化自信、高度的文化自觉,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向。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此次贺信中的重要指示精神,担当使命、奋发有为,高扬思想旗帜,增强精神力量,深植文化根脉,推进繁荣发展,促进交流互鉴。

2、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开幕。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于6月7日至11日举行。本届文博会将以线下为主、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举办,展会内容进一步丰富。其中,线下设置6个展馆,分别是数字文化馆、文化产业综合馆A馆、文化产业综合馆B馆、粤港澳大湾区馆、文旅消费·一带一路国际馆、非遗·工艺美术·艺术设计馆。


【数看文博会】

为期5天的第十九届文博会6月11日落下帷幕。本届文博会共有3596家政府组团、文化机构和企业线上线下参展,展出文化产品超12万件,4000余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在现场展示与交易。除主会场外,全市各分会场共开展各类活动500余项。主分会场、各相关活动点参与人次达400多万,主要指标较上届均大幅增长,再次彰显“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的魅力。

1、3596家。本届文博会共有3596家文化机构和企业等线上线下参展,比上届增加194家。其中,2688家线下参展,908家线上参展。

2、70%。本届文博会参展企业中,龙头文化企业占比达到70%以上,新评选的第十五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全部参展,60%以上的文化产品和项目首次亮相文博会。

3、12万件。本届文博会共展出文化产品超过12万件,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在现场展示与交易。

4、400多万人次。本届文博会共开展各类活动500多项。主会场、分会场、各相关活动点总参与人次达400多万。

5、25736名。恢复设立线下“一带一路”·国际展区,同时保留线上展馆。共有5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家海外展商参展,108个国家和地区的25736名海外采购商和专业观众线上线下观展、采购。

6、4000多个。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征集、甄选4000多个优秀文化产业项目进行重点推介,上百个项目现场签约。

7、200余场。各地政府组团和参展机构、企业举办各类洽谈会和招商推介等活动200余场。

8、23场。共组织23场发布活动,为国内外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服务的发布提供“首展”“首发”“首秀”平台。

9、超过40亿人次。共有约130家境内外媒体近2000名记者参与采访,各媒体刊播报道达3.5万篇(条),新媒体直播2000场,全网阅读量超40亿人次。

10、34.2亿元。文博会文化产业招商大会强化招商引资和投融资功能,面向全国广泛征集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通过线上线下平台持续推广和撮合,项目总成交34.2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聚焦一: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

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8个分论坛8日同时在深圳举行,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畅谈兴文之策。高峰论坛设置新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创新、数字出版前沿技术发展与应用、建设人文湾区、繁荣文艺创作、文化遗产保护、促进文化贸易、电影业高质量发展、共建互联网版权新生态8个分论坛。

1、聚焦创新国际传播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中宣部副部长王纲致辞。在新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创新分论坛上,20余位与会代聚焦新媒体时代国际传播事业的新挑战、新机遇、新未来等展开对话交流。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王纲在致辞中表示,当前,国际舆论场的格局之变、话语之变、攻守之变在深度演进,置身新媒体时代,创新国际传播拼的往往是平台、比的往往是技术、争的往往是流量,更加需要自我逼迫、自我革新、自我重塑。要切换主赛道,推进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坚持内容为王、移动优先,让更多高品质抓人心的产品破圈出海。

2、数字出版前沿技术发展与应用分论坛举办,中宣部副部长张建春讲话。6月8日,由中宣部出版局主办,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深圳市委宣传部、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承办,深圳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执行的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之数字出版前沿技术发展与应用分论坛在深圳举办。中宣部副部长张建春出席论坛并作主旨演讲。

张建春表示,近年来,中宣部深入实施出版融合发展工程,设计了数字出版精品和优质平台的子计划,引领带动出版单位加快技术应用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果。

3、2023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共建互联网版权新生态分论坛:共议共建互联网版权新生态。论坛立足于互联网环境下的版权挑战与机遇,来自数字文化、互联网科技、版权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围绕互联网版权前沿理论观点、技术创新与实践应用展示成果、交流经验。

4、2023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促进文化贸易”圆桌会举行。本次论坛从三个议题展开探讨,分别是“从大到强:政策引领激发文化企业的新动能”“从点到网:数智赋能培育文化出海新优势”“从量到质:深化内涵创造文化产品新价值”。

5、向电影强国之路迈进,“电影业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举行。论坛上,与会的电影工作者就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勇担文化使命,努力推动电影市场、电影产业恢复发展,推动电影强国建设各抒己见,建言献策。


聚焦二:关键词里的文博会

关键词一:科技文博

首次设立“数字中国展区”、首次推出数字文创产品“小水滴”、全面升级云上文博会功能……本届文博会上,多种前沿科技与优秀文化将携手亮相,在“科技+文化”的同频共振中为大众呈现中国文化产业的前沿探索与实践,跑出了科技创新的加速度。

1、首设“数字中国”展区。深圳国际会展中心9号馆内,一个俯瞰犹如大脑神经元细胞的展区引人注目。这是本届文博会首次设立的“数字中国”展区。展区以“数字中国,文化创新”——AI时代的文化创新为主题,在1517平方米的区域内,搭建“开启文化数字化大门”“数字文化传承”“数字文化创新”“数字文明时代”四大板块,全方位展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最新技术、最新创意和最新成果,充分体现文化融合、文化引领和科技赋能。

2、AI深入应用成亮点。本届文博会组委会办公室主任、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曾相莱介绍,本届文博会重点组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组织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文化企业参展,推动数字技术全面赋能文化产业。

此外,本届文博会主会场各展区充分利用大屏幕投影、触摸互动、地面互动投影、电子翻书等虚拟展示、沉浸式体验和数字视听等技术,拓展丰富展陈内容,全面提升展陈效果,突出观赏性和互动性,创造崭新的参展观展体验。

3、“云上”展会探索再推进,打造“永不落幕的文博会”。一键抵达目标场馆,360度全景沉浸观展。云上文博会让更多参展单位得以突破空间限制,展现更加丰富的产业业态。自2020年首次举办以来,云上文博会经过三期的开发建设,已经具备了服务线下展会和线上办展的多维展示功能,有效推进文博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观众尝试开启线上文博之旅。

今年,文博会对“云上”展会的探索再推进。云上文博会平台通过VR全景技术模拟线下展厅,整合线上线下文化产业资源,入驻展商总量首次突破6000家。

关键词二:交易文博

文博会名为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交易”乃是题中应有之义。本届文博会线下线上、馆外馆内联动,带来“消费季大放送”,多元化多维度共促消费提质增效。

1、直播助力,打造“文博会消费季”。6月8日上午10时,“文博会消费季”抖音直播准时开播,观众跟随着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造型艺术委员会主任陈履生和文博会官方主播颖哥的步伐,沉浸式打卡文博会非遗·工艺·艺术设计馆,体验文博会的多姿多彩。

打造消费新场景,促进文化新消费。本届文博会知名电商平台打造“文博会消费季”,招募甄选100家优质展商、服务商,在6月1日至8月30日期间,为观众带来海量、优质文化商品。文博会期间,主办方邀请多位百万级、千万级大V主播和达人,带着观众“云”逛展探馆,多维度挖掘消费潜力,扩大线上文化消费。此外,还引入AIGC数字人,约10名数字人在文博会官方直播间进行不间断直播。

2、强化招商引资和投融资功能,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平台。今年文博会进一步强化了招商引资和投融资功能,以文化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重点方向,面向全国广泛征集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参展参会,通过文博会线上线下平台持续推广,推动项目落地,旨在利用文博会这一国家级平台,为全国各地搭建文化产业招商推介和投融资服务新载体,进一步发挥文博会在促成文化产业要素资源合理流动、促成优质文化产业项目优化布局、服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大会分为文化产业招商项目和产业政策推介、企业经验分享、重大项目签约仪式三大板块。

3、海外参展商数量和质量恢复至疫情前最好水平。本届文博会共吸引了3596家政府组团、文化机构和企业亮相,108个国家和地区、两万名海外专业观众应邀参会,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300家海外展商入驻,海外参展商数量和质量恢复至疫情前最好水平。

据了解,文博会先后在英国、法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开展文化推广活动;在埃及、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设立了文博会海外分会场;在欧洲、南美地区建立了咨询台。

关键词三:IP文博

作为展览内容最丰富、规模最大的展馆,文化产业综合馆A馆(10号馆)和文化产业综合馆B馆(12号馆),由各省区市宣传文化部门牵头组织政府展团,组织本地重点文化企业参展,突出展示各地文化产业发展最新成果、优质文化项目和拳头产品。

1、陕西馆:亮出丝路起点文化瑰宝。陕西馆今年主题为“中华根脉文化陕西”,打造全唐式沉浸体验空间,以文化标识、文旅产业、文化品牌、文创产品、网红IP在内的陕西文化五大IP矩阵展示陕西文化软实力。

2、浙江馆:科技与人文的碰撞。本届文博会,浙江组织省内80家重点文化企业和单位参展,以“诗画江南、活力浙江”为主题,聚焦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

3、海南馆:讲好自贸港文化故事。海南馆今年主题为“蓬勃兴起自贸港”,集中展示了海南自贸港文化产业发展成果,以文化赋能自贸港建设。

4、新疆展区:持续叫响“新疆是个好地方”品牌。今年新疆共有55家企事业单位参展,分别来自乌鲁木齐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克拉玛依市、哈密市、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等12个地州市。参展单位涵盖文化演艺业、文化旅游业、创意设计业、工艺美术业、动漫业、玉石与观赏石业、文旅融合业态等11个业态。

“本次新疆展区突出展示全疆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最新成果,以及优质文化项目和产品,以讲好新疆故事为依托,持续叫响‘新疆是个好地方’品牌。”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产业发展处副处长艾合麦提·艾麦提说。

5、河南展馆:文旅“融”出一片新天地。作为参展省份之一,本届文博会河南展馆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为主题,以老家河南、大美中原、黄河之礼、文化豫军四大板块作为主线贯穿始终。今年文博会河南馆面积达459平方米,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文化旅游类、新闻出版类、工艺美术类、艺术品类、创意设计类等数十个类型的展品2000余个。

6、河北馆:精选优质文化产业项目。本届文博会,从河北省各地推荐的200多个优质文化产业项目中精选出“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京津冀协同发展,数字赋能,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县域特色产业,文化投资基金”7个方面的100个重点项目予以发布推介。

7、湖南广电集团(台):文化科技融合创新成果闪耀。在湖南展区入口,青春洋溢的虚拟数字主持人小漾,身着湖南土家族民族服饰,向靠近的观众打招呼“嗨,我是小漾!”她还着重介绍了湖南广电近年在文化与科技融合方面取得的成就。本届文博会上,湖南广电的优势文化科技融合创新项目精彩亮相。展台项目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吸引了大量现场嘉宾观众、行业关注的目光和合作咨询。


聚焦三:媒体化文博

1、新华社:文博会: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6月7日电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开幕当天,新华社撰文对本届文博会的基本情况、亮点做了介绍,并表示,“自2004年在深圳正式创办以来,文博会展会规模、观众数量、国际化程度等不断攀升,成为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和扩大文化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2、光明日报:以文化城以文兴业。6月7日,光明日报发文,以《文化城以文兴业——深圳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纪实》为题介绍了近年来深圳市推进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稿件,并重点对文博会做了介绍,文章认为,文博会是引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和扩大文化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4、科技日报:传承与创新“齐飞”,文化与科技“交融”。立足科技日报报道角度,科技日报着眼于文博会上的科技元素,认为“本届文博会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凸显文化与科技水乳交融,充分展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深厚底蕴与发展潜力。”

5、深圳特区报:细数文博会的十九个“第一次”。围绕本届额文博会,深圳特区报重点策划,推出专题报道,聚焦文博会做深度的挖掘和报道传播。


四、本期专家观点

6月7日下午,在2023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上,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以《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强国建设》为题作现场发言,从文化遗产的内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如何进行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探讨文化遗产保护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大意义。

王旭东:让文化遗产保护有效推动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它有三个重要部分:一是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现代的重要史迹等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二是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可移动文物。三是在建筑式样、分布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中国是世界遗产大国,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以来,我国已有世界遗产56项,位列世界第二位。自2004年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我国已有43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要论述的指引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现了变革性的发展和突破性的进步。但是,文化遗产不可再生,不可替代,我们必须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对复杂的保护形势保持清醒认识。大拆大建、拆真建假,导致古老建筑、历史街区、传统村落屡遭破坏的问题,仍屡禁不止;过度开发利用文物的行为,仍时有发生;文物安全方面的法人违法、盗窃盗掘、火灾事故三大风险,仍然形势严峻。

因此,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觉,全面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全面推进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

文化遗产是凝聚民族认同、厚植爱国情怀的重要载体。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文化的见证,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在涵养文化情怀、增进爱国情感、强化民族认同等方面的教育作用和感染力,是其他教育手段难以代替的。

文化遗产还是属于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保护各民族创造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保护文化遗产,既是保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也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如何进行文化遗产保护?我的回答是,要加强对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

要深化对文化遗产的价值挖掘和阐述,通过多学科的融合研究,使文化遗产的普遍价值得到完整体现。通过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不断揭示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为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注入更多的“源头活水”。

要提升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和技术水平。在保护管理方面,要加强文化遗产法制建设,强化文物行政执法督察,坚决打击法人违法,遏制大拆大建,守住文物安全底线。在保护技术方面,要充分运用新的科学理念及技术手段,加强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性研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体系;注重运用当代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信息采集、存储、研究与保护、展示、传播。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既要强化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主体责任,还要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从而形成文化遗产全民参与,全民保护、全民共享的良好局面。

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牢固树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责任重大的观念,真正把坚定文化自信落到实处。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我们在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同时,还要挖掘古老遗产的时代价值,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遗产保护有效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

(6月7日,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深圳举行。图为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围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发言。来源自“读特”app)


五、本期深读推荐-文博会这些年

自2004年创办以来,文博会在展示全国文化产业发展成果、促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深圳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长期被认为文化底蕴薄弱、人文气息不足的深圳,如何用一场持续十九年的盛会记录和印刻变化?为什么是深圳?在这些盛会上,如何看待文博会的作用和价值?本期大文化周报带来深读推荐,让我们走进文博会的前世今生,一起来探寻这场展会与时代、世界、国家以及城市的关系。

1为什么是深圳

现在,请将时针拨回到2004年。

那一年的11月18日至22日,由国家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广东省政府主办,深圳市政府承办,深圳广电集团、深圳报业集团协办的首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深圳成功举办。这是我国国内举办的第一个综合性、国际性的文化产业博览盛会,700多家企业参展,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采购商2800多人参加。7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中合同成交额和意向成交额达到356.9亿元。

很多人不知道,首届文博会举办前一个月,在规格上实现了“三级跳”:从最初的原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原广东省文化厅、原广东省广电厅、原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和深圳市政府联合主办,到原文化部与广东省政府、深圳市政府三方主办,到开幕前再次调整为由原文化部、原国家广电总局、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广东省政府共同主办,深圳市政府承办。这样的开端,意味着深圳文博会一出世就注定卓尔不凡。

事实上,据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叶建强回忆,“刚开始办文博会时,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当时国内大型展会大都由政府一手操办,但深圳的血管里涌动着先天性的市场经济血液,文博会一开始就是政府主导,办展交给市场。许多人对“政府办会、企业办展”这一模式,是持怀疑、观望态度的。

但一届又一届拾级而上的文博会,证明了这种担忧是多余的。

仅仅两年过去,2006年11月9日,UFI(国际展览联盟)在北京举行的第73届年会上,国际展览联盟主席汤姆·拜尔宣布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成为UFI认证展会,其承办单位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有限公司成为UFI会员。文博会仅举办两届就获得UFI认可,说明其规模、质量、国际影响及品牌建设已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那么,为什么是深圳?

稍稍回顾一下便不难发现,因为文化,时间的铁轨在深圳出现了多个交集。

文博会举办的前一年即2003年,深圳就在全国率先确立了“文化立市”的战略目标,提出将文化产业培育成继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和金融业之后的第四大支柱产业,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一个“立”字,文化的时代价值、战略意义、全局影响尽融其中。

2003年,深圳全市新闻出版、文化旅游、广播影视等骨干文化产业实现的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73%,但这与发达国家及实施文化立市战略的要求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要实现深圳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显然不能仅仅依托原有的主体产业的有限扩展,而必须寻找新的支撑点和突破口,瞄准会展业无疑是十分正确的选择——会展业具有强大的关联带动功能。国际会展业的产业带动系数为1∶10,即展览场馆的收入如果为1,则所带动的住宿、餐饮、

运输、通讯、旅游、贸易等相关收入将达到10。对文博会来说,其连带作用不仅仅体现在直接的经济效益上,还体现在巨大的文化效益上。

文博会应运而生。

一方面,因为深圳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是面向世界、有利于中华文化圈对外辐射的改革开放之城,是有强大包容和吸纳能力的移民之城,所以文博会选择了深圳;另一方面,从这样的一个个时间节点里可以看出,文博会的出生与我国的时代背景和深圳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风云际会,与世界同频共振。与其说这是一种时间上的巧合,不如说,它体现了深圳的一种文化自觉。

2孕育文化品牌的孵化器

这些年来,文博会究竟培育了多少家文化企业,或者说,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恐怕是一个很难精确统计的数字。如今,深圳的创意产业已具可观规模,积蓄了一定的原创力量,科技与创意的深度结合更是创下了诸多成功的经典案例。

文博会始终专注为文化企业提供优质展示舞台。在深圳,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文化旅游、高端印刷、黄金珠宝、文化装备研发制造等诸多行业领域都涌现出一批全国知名文化企业。游戏领域有腾讯、创梦天地、中手游等多家龙头企业,动漫领域腾讯动漫、华强动漫和环球数码实力较强,裕同科技、劲嘉、雅昌等多家印刷企业入选“全国印刷企业百强”,其中裕同科技连续多年获评中国印刷包装企业100强第一名。此外,黄金珠宝以罗湖水贝为集聚区,占全国市场份额超过60%,有周大福、金雅福、周大生等龙头企业。深圳的文化装备研发制造领域则有兆驰股份、康冠科技、冠旭电子、韶音科技等一大批龙头企业。

文博会已不仅仅是各地文化产业成就的展示台,还是文化品牌的孵化器。

深圳是一个创新型城市,这些年来,文博会自身也因不断创新而迭代。以分会场为例,2004年,大芬油画村作为首届文博会的唯一分会场,一举成名,并凭借文博会的影响力逐渐发展壮大。从第二届文博会开始,分会场逐年递增:6个、17个、24个、30个、35个、40个、43个、54个……一直到今年全市各区共有64个分会场,此外还有云上文博会展览平台即文博会官网和微信小程序“文博会+”。19年来,分会场无论从数量还是种类、无论从模式创新还是办展质量,都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蝶变。

不止于此,19年来,文博会还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第一次”。首届文博会入选当年“中国文化十件大事”之一,第二届第一次完全由股份公司运作,第三届参展人数第一次破百万,第四届第一次迎来“香港馆”,第五届台湾展团第一次亮相文博会、第六届第一次实现组团“满堂红”,第七届第一次实行“1+N”办展模式,第八届第一次在澳门举办“文博会精品展”,第九届主展馆展商数量第一次突破2000个,第十届分会场数量第一次突破50个,第十一届第一次设立“一带一路国际馆”,第十二届实质性成交额第一次突破2000亿元,第十三届海外采购商人数第一次突破20000名,第十四届海外采购商覆盖国家和地区第一次突破100个,第十五届第一次设立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馆,第十六届第一次办“云上文博”,第十七届第一次线上线下同步进行,首次设立“互联网馆”,第十八届第一次亮相的文化产品和项目多达全馆四成以上……今年的第十九届文博会更是创新亮点纷呈,包括创新举办文化产业招商大会、首次设立数字中国展区等,19年来,文博会不断迭代升级,抬级而上。

3让世界发现一个韵味深长的人文中国

让古老的中华文化“活”起来并走出去,正是文博会的价值与使命之一。作为我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博览交易平台,作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检阅台、风向标,文博会从诞生那一刻起,就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着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放大器”。

可以说,文博会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历程。通过文博会这个文化频道,世界看到了一个厚重与灵动兼具、更为生气蓬勃、韵味深长的人文中国。

可以说,文博会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历程。通过文博会这个文化频道,世界看到了一个厚重与灵动兼具、更为生气蓬勃、韵味深长的人文中国。

应该看到,文化“走出去”不只具有贸易、经济指标等层面的意义,这些年来,走出国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正在一点一滴地改变、提升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文化产品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蕴含着巨大的无可替代的文化附加值。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换回来的不只是订单,更有世界对一个古老大国文化创意的叹服与尊重。

说到创意,文化“走出去”的背后,是创意的“浮上来”。文博会就是一个让创意起飞的跑道,这个跑道越长,创意的视野就越辽阔。接下来,如何吸引更多企业、资本和人才进入文化产业,创造更多风靡全球的文化品牌;如何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行再发现、再打磨、再创造,加速文化产品从思想到产品、从产品到商品的流转,加速文化、文化产业、产品、品牌等“文化故事”的传播,值得期待。

(文章来源自“晶报”,有删减)